传统农民以种地为生,一家人一年的收入来源和口粮全指望那点土地了,所以对于土地,农民是抱有很大希望的。长年累月的与土地打交道,农民们根据经验,总结出了一套独特的、与土地有关的知识体系,并付诸于实践。今日不同于往昔,农民通过出去打工,赚钱能力就强了起来,对土地的依赖性也有所下降。这不,最近这两年,农村竟然出现了一种怪象:村里邻居的土地,白给农民种,都不愿意种,什么原因呢?农民说出了苦衷,也是没有办法。
一是种地不赚反赔。这一点就是很现实的问题了,严重打击了农民种地的积极性。地里的农活比较杂碎,很多时候,都是些小活,但得需要人去做,一年基本上得从头忙到尾。再加上,物价飞涨,各种农资,比如化肥、农药、种子等的成本一直在增加,但粮价却稳固不涨,1斤粮食的价格还不如1瓶矿泉水值钱呢,农民对此是颇有怨言,却又无可奈何。卖粮食赚的那点钱,大部分都用在农资上了,实际上,种地的纯收入,连农民自己的辛苦钱都不够。付出和回报不对等,难怪农民都不愿意种地了。
二是土壤的肥沃度下降了。祖祖辈辈都与土地打交道,种地方面的经验值早就妥妥的。一块土地,日复一日,年复一年地被农民翻来覆去的捯饬,土地早就被耕烂了,土壤自身的肥沃度也消失殆尽了,毕竟土地也是有生命周期的。现在的庄稼全靠化合物合成的肥料来提供养分,就算在风调雨顺的年景,长出来的庄稼,收成也不是很好。种地既让农民费心、费力,但同时又感到寒心、失望。既不能赚来钱,收成又不好,那这种地的意义何在?越来越多的农民弃地也是在情理之中了。
三是种地风险难测。农民劳心劳苦种下的庄稼,会不会遇到个天灾,颗粒无收,血本无归,这是未知的。靠山吃山靠水吃水,农民们习惯了按照大自然的节奏走,虽然种地的能力很成熟了,但防风险的能力却是大部分农民的短板。真要发生个旱灾、洪涝等灾害,基本上都是毫无准备,没有任何可应对的办法。即便当年,没有天灾,庄稼长势喜人,那也不代表,农作物长成后,就一定可以卖出好价钱。有经验是好事,但用得多了,就不见得还好使了,过度凭经验行事,这会让农民们的思维陷入固化的状态。虽不是全部,但大部分农民对于种地这块,是盲目自信了,今年种啥,卖了好价钱,到明年这个季度就还种啥,对于市场饱和,完全是没有任何概念的。实际上,农民们通过努力学习农业方面的知识,是可以有效把种地风险降低的。
愿意种地的农民越来越少,大部分都是靠情怀去种地,如此下去,不知道这农业还能走多远?农村邻居土地白给,也没农民愿意种,对于此种现象,你是如何看待的呢?欢迎留言,和大家一起交流。